
黃世澤
政治大學新聞學系
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碩士
曾任《蘋果日報》攝影記者、《自由時報》攝影副召集人、《經典雜誌》資深攝影
現職《農傳媒》攝影召集人
獲獎:
2011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
〈環保人 回收物〉系列專題
2012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
〈遷徙承襲,香港華人文化的流放更生〉
2013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
〈尋找最後的媽姐 傳統女性的宿命與抗逆〉
2016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
〈真食餐桌〉系列專題
經典壯遊二十 ∥ 攝影講座:
2018/08/18 13:30-15:00【用一組照片說故事】 黃世澤
- 九○年代的台灣,環保概念尚未普及,一群來自社會各角落的志工,不計骯髒惡臭,不畏冷言閒語,為了替地球、為子孫留下一方淨土,二十年不改其志。
- 曾益冰的環保車就停住家附近,多年來鄰居早已養成習慣,會將回收資源自動投入。
- 埋首示範紙類回收,陳金海一路走來,不改初衷。
- 無畏冷冽寒風,吳秀玉(前)與曲素珉(後)共騎拼裝車前往環保站。雖分別為小兒麻痺患者與盲友,兩人卻在資源回收中,重拾生活重心與生命良能。
- 告別沉淪毒品、逃避現實的糜爛生活,慈濟志工廖坤永如今黎明即起,固定前往環保站報到。他暗暗許願,未來能以自身為例,幫助更多的迷途者。
- 為防止不慎吸入日光燈光內的有毒氣體,在所有的照明光源製造或回收廠中,工作人員依規定,都須配戴口罩。
- 以二次料重製的玻璃瓶,品質與新料製品無異,但卻更能節能省碳。
- 現階段塑膠袋回收再利用,可分乾、濕式兩種,但因後者手續繁複,建議還是將髒汙的塑膠袋清淨後曬乾,比乾式回收較好。
- 夕陽下,穿著復古的模特兒正在香港灣仔碼頭拍攝廣告。在歷史的種種機緣巧合裡,香港承接了流離失所的傳統文化與人才;輾轉多年後,這顆東方之珠已成了世人瀏覽粵文化的窗口。
- 在維多利亞港的星光大道,模仿李小龍銅像的姿勢拍照成為遊客指定動作。李小龍對推廣武術與電影貢獻良多,倍受尊崇。
- 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曾在灣仔的唐樓「藍屋」開武館,如今由其子林鎮顯醫館取代。
- 求神問卜亦是香港華人文化一景,黃大仙廟設有一百多個解籤相命鋪。
- 香港全職武術學員正接受集訓。
- 香港青年陳嘉燊透過馬寶寶社區農場推廣有機種植,希望抗衡都更爭地,重拾對農業與土地的關注。他所在之新界馬屎埔村的玉米田。
- 滿是房產廣告的香港市區一景。
- 為善用有限空間,樂文書店每個角落都排滿了書。
- 設於黃金地段旺角的書店,因租金節節攀升,被迫遷至高樓層。
- 搶包山是長洲太平清醮的重頭戲,因意外停辦二十六年,復辦後已成為當地旅遊號召。
- 竹棚是香港建築的基礎,可高達五十層,經驗老到的師傅鄧洪,必先做好安全措施才上架。
- 香港時裝設計師鄧達智選擇留守三百年的祖屋,並保留老房子原有的格局和古董家具。每一天,他都會給祖先上香奉茶。
- 在屏山鄧氏宗祠內,族人將「盆菜」食物依序一層層疊放於鋼盆內。吃盆菜是圍村傳承了數百年的傳統,每逢節日喜慶,村民都會辦盆菜宴。
- 在香港開業八十六年的蓮香樓,沿襲著傳統飲茶和點心製作方式。街坊天天到這個老地方、坐在老位子上,邊用茶點邊看報紙。
- 入夜,青衣島的媽祖神誕廟會人潮洶湧,祝壽花牌、大旗、竹戲棚與摩天大樓的萬家燈火,交織出香港獨特的夜景。
- 一把梳、一束髮、一本娘娘經,黃齊寬(坐者)完成自梳儀式,從此束髮為髻。相偕廣東姐妹終身不嫁,自立更生,倔強而鏗鏘地走出自己的命運,衍生於自梳文化的媽姐群體,而今將隨著她們曲折的青春,凋零消逝。
- 搬離姑婆屋冰玉堂後,同住廣東順德區均安鎮沙頭村的梁結緣(左起)、黃群弟和黃麗娥,仍常相約聚首於此。
- 獨居吉隆坡的劉有弟晚年患上眼疾,仍開朗面對人生;年少時,她為擺脫婚姻束縛,毅然離家當保姆。
- 番禺媽姐鄔好如今定居吉隆坡,疾病纏身的她仍勉強自理生活。
- 年歲破百的李逢對娘家奉獻良多,外甥孫女歐雲弟特別孝順她。
- 每年七夕,自梳女會在冰玉堂擺案祭拜牛郎織女,其中自梳女手製的娃娃是必備品。
- 佛山西樵鎮上的姑婆屋益善堂人去樓空,只有立願不嫁的關潤芬來打掃上香。
- 早年自梳女神主牌不能置於家中,許多人便在姑婆屋買位子,冰玉堂以紅紙覆蓋仍健在的自梳女牌位。
- 冰玉堂自梳女展示早年養蠶工具。順德紡織業興盛一時,當地女子多投入採桑養蠶、或到繅絲廠裡紡紗。經濟獨立使她們走出傳統束縛,發展出自梳文化。
- 黃齊寬穿上自梳時的衫裙,提著遠赴新加坡時用的皮箱,遙想昨日。縱然孤獨終老,對於自梳的決定,她始終無悔。
- 便利商店內標準化生產鏈生產的食物讓人和食物,以及生產食物的環境脫離,在便利店「補給」飲食似漸取代家庭餐桌,並無形中提供另一日常情感交流空間。
- 供餐快速的特質,符合現代社會「時間即金錢」的想像,使工、商業區的便利商店,經常一到午餐時間就高朋滿座。
- 便利商店的商品層架提供總類多元、口味標準的鮮食,消費者滿足選購食物的樂趣,也避免味蕾碰觸地雷。
- 消費者在便利商店享受一人一桌的快速飲食之同時,人人低頭於手機、專注在網路虛擬世界,呈現出當代社會的另一種用餐風景。
- 等著上補習班前的空檔,學生在便利商店前群聚用餐、聊天玩遊戲,彷彿另類安親班,見證便利店在社區的角色轉變。
- 便利商店沒有消費門檻,用餐區簡約的設計氣氛與乾淨的用餐環境,論是臨時想吃點心或只是稍作休息,已成為許多人的優先選擇。
- 等著上補習班前的空檔,學生在便利商店前群聚用餐、聊天玩遊戲,彷彿另類安親班,見證便利店在社區的角色轉變。
- 便利店標準化產製的食物與多元的小吃對比鮮明。
- 超商店員背後堆疊的微波爐,每到用餐尖峰時間便顯得再多也不夠用,連食物加熱都要排隊。
- 便利商店近年開始販售各種家常菜冷藏包,加上外帶個人餐點,使越來越多沒時間煮食的人,倚靠便利店生活。
- 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世界第一,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,模糊了現代人的日夜作息與用餐習慣。
- 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刺激消費慾,也反映工商社會求便利的趨勢,超級市場與社區緊密結合,讓買賣生鮮食品有了更多重的選擇。在食安問題紛擾不休的年代,超市應為食安負起把關責任;消費者也需張大眼,看見食品成分、生產履歷與製造過程的公義。
- 台灣超市型態多元,除了常見近百坪空間的連鎖超市,近十年美廉社亦以社區雜貨型小超市異軍突起。
- 超市裡,生鮮食品全程低溫保存。
- 在顧客面前處理生鮮,種種服務都是為了提供新鮮與品質,拉攏消費者。
- 桃園新屋鄕一處有機農場每天採收後直接交貨給里仁,里仁以穩定的前端收購價格與末端販售價格,獲得農友信賴。
- 實驗室內以化學法篩檢蔬菜農藥殘留,結果較快篩法準確。然而,要讓民眾食得安心,不能只靠末端檢驗把關,而應從源頭管理下手。
- 里仁強調通路的社會角色,回頭以高標準要求上游合作廠商的原料,這家食品廠就研發了無人工添加物的巧克力與餅乾,受到消費者青睞。
- 食品廠內,工作人員忙著出貨給下游超市。超市如果能跳脫大量與低價思考,轉而以品質為重,便可為消費者做好第一層的產品把關。
- 打破傳統產銷結構的「農家直採」,出現在全國最大連鎖超市的8家分店,創造讓生產者、消費者及通路三贏,也為超市探詢另類出路。
- 俗稱菜市場的傳統零售市場,洋溢濃濃人情味,滿足家庭採買需求,提供生鮮、蔬果與雜貨;但超市與量販店的興起,促使市場競爭趨於激烈,外食人口增加,更讓少熟食的它,必須思考轉型。
- 因應需求而形成住商混居的攤販集中場,環繞著公有與民營市場往外擴散的攤商,常讓市場周遭社區的環境混亂,並產生違建情事。
- 傳統市場往往給人便宜大碗又新鮮的印象,在婆婆媽媽們一番精挑細選下,帶回家經過烹煮,就可成為餐桌上的佳餚。
- 士東市場地面清爽乾淨,攤位佈置彷若歐洲市集。
- 南門市場以美味熟食見長,最知名的「億長御坊」,每天推出一百多種菜色,品牌甚至進駐百貨公司。
- 觀光化是傳統市場轉型方向之一。以美食聞名的台中第二市場,從滷肉飯、排骨麵到剉冰等,擁有多達三十多種的台灣小吃,常獲媒體報導。
- 面對外圍攤商的激烈競爭,台北永春市場主管單位,聰明地將二樓打造成假日二手市集,讓趨於沉寂的空間再度獲得利用,也吸引了人潮回流。
- 因應新局,台中福安市場設置親子遊樂區,讓父母購物時更安心。
- 台北士東市場購物手推車,提供彷如超市的購物體驗。
- 社會結構改變、職業婦女增多,黃昏市場應運而生。身為上班族,許多忙碌的父母,往往在下班後回家前,先來買個菜,再趕回家做飯。
- 偏鄉社區人口少,難以吸引攤商聚集,只有活動式菜車每日批貨後巡迴販售,客群多以老人為主,菜車成了食材與外界資訊的來源之一。